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統計,103年4月失業率為3.94%,失業人數為44萬9千人,以教育程度觀察,大學以上程度失業率為4.80%,相對於國中以下(3.35%)、高中職(3.80%)和大專程度(4.21%)失業率來看,大學以上程度失業率是最高的。

從年齡層來觀察,15到24歲間失業率最高,達12.27%,其次為25到44歲間(4.13%),45到64歲間失業率最低(2.04%)。而失業率的公式為失業者除以勞動力乘以100%,那哪些人是失業者?根據國際勞工組織(ILO)定義,失業者是指年滿15歲以上,同時符合「無工作、在找工作或已找工作」正在「等待結果」,「隨時可以開始工作」的人,簡單來講,失業者就是一群已經準備隨時上工,且有求職行動,但目前還沒有工作的人。

可以發現,從上面數據來看,大學以上程度或年齡介於15到24歲之間年輕人的失業率最高,為啥?有人認為是因為大學以上學歷對找工作沒有幫助,導致年輕一代失業率高,目前,台灣多數是中小企業,他們需要的人力往往是基層人員,無論是製造業或服務業,基層人員學歷要求多數是高中職畢業即可擔任,且薪資每月不到3萬,大學學歷者不想從事,而老板當然不可能為了大學學歷提高薪資,為什麼?第一,大學裡教導的書面知識對企業立即提升生產力是沒有幫助的,他們想要「有技術的人」;第二,與其提高薪資任用1位大學學歷者,不如多花一些錢多請1位高中職畢業者,2個人整體生產力大於1個人,何樂不為?

從上面分析,大學以上學歷似乎沒有用處?但,大家可知道大學的宗旨是啥嗎?依大學法第1條:「大學以研究學術,培育人才,提升文化,服務社會,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」,宗旨裡面,沒有提到大學的目的是「培育職業人才」,僅提及「培育人才」,人才有很多種,可以是教學人才、研究人才、行政人才、會計人才、獨立思考人才、企劃人才、設計人才、管理人才、創意人才等,不同大學的不同學系都有各自的人才培育方針與計畫,人才不是一定要以「有形貢獻」才是人才,我覺得現在社會上普遍存有一種狹隘觀念,將人才定義侷限在「能夠賺錢」這一部分,也就是企業常說的「硬實力」的一種,但卻忽略「軟實力」於企業的重要性。

舉例來說,企業希望人才可以幫忙公司賺錢,進而提高收入、利潤、擴建廠房,但企業文化、價值觀、服務品質的良窳,更是攸關企業能否長久存續下去的根基,一個有過度強調硬實力企業,到最後會淪為「被帳面利益驅使的狼」,不顧道德良知,僅以利潤為導向,員工間爾虞我詐、高階主管上下其手,如此無良企業,真的是大家想要的嗎?

大學,本來就有多元的人才培育宗旨,不僅侷限在培育有硬實力的人才,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「探索他們的生涯發展方向」、「養成良好價值觀」,這樣的人才進入社會後,可以利用軟實力為企業建立良好品牌形象、凝聚員工向心力、營造獨特企業文化氛圍,有了軟實力,硬實力才有辦法支持企業運作下去,誰說大學學歷出來一定要具備技術能力?軟實力所帶來的無形資產,更甚於此。

最後,請別再說高等學歷無用了,有用沒用,不是只看為企業創造多少利潤,要可長可久發展,軟實力更是不可或缺,大統長基食品油品事件、高雄半導體大廠日月光廢水事件殷鑑不遠,空有硬實力有啥用?道德良知一旦淪喪,賠上信譽,用錢也換不回來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軟實力 學歷 失業率
    全站熱搜

    sty068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